丝路秘境丨敦煌文创首饰的启示:千年的敦煌其实很“潮”
2020-08-20
首饰拥有7000年的历史,是最古老的装饰艺术形式。诚如《艺术的起源》里所说:“喜欢装饰,是人类最早也是
最强烈的欲求。”最早的首饰,审美的动力是来自神灵的。古埃及人用黄金,苏美尔人用青金石,中国人用玉——
虽然材质不同,但制作出的首饰,都是用来表达对神的敬仰和崇拜。
即使到今日,首饰成为时尚装扮的象征,却依然是身体与意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桥梁,我们没有停止对世界、
对自我的追问,同样也没有停止过对首饰艺术的好奇与探索。
位于河西走廊深处的敦煌,伴随古丝绸之路兴盛和繁荣的一千年里,控制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往来商旅,使得敦
煌成为当时的国际文化都会。当历经千年的古老敦煌,如何在首饰中保持年轻身姿,如何连接远古到现在的时空与
情感?莫高窟的霞光召唤着我们,去寻找,去回答。
“华戎所交一都会”——兼容并蓄,开放交流的敦煌
著名的敦煌学者季羡林先生曾动情写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
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再没有第二个。”
莫高窟位于宕泉河西岸,开凿在一面长长的石壁上,就像蜂房样密密麻麻的石窟群规模浩大,蔚为壮观。敦煌石
窟艺术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持续不断的营建让莫高窟成为世界
上现存绵延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佛教石窟艺术群。
《莫高石窟》| 孙志军作品
如今的莫高窟共有735个石窟,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石窟492个,保存着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
鸟虫鱼兽、净土梵音、人间万象,跃然壁上。
《莫高窟第332窟》| 孙志军作品
这是一部何其宏伟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化遗产。中古时期敦煌、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
的交流荟萃,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信仰的共生共存,在这里留下丰厚见证。
广阔的政治、经济、文学(汉、藏、梵、吐火罗、回鹘、于阗、粟特、西夏等)、石窟(雕塑、绘画、书法)、宗教
信仰、科学技术等社会生活场景,一千多年间艺术的流传及演变,在这里纤毫毕现。
一千多年前,无数画师与无名工匠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创造出绵亘两公里,惊心动魄、伟大瑰丽的莫高窟画廊。
大量栩栩如生的佛陀、菩萨彩塑形态各异、衣饰华丽、造型健美,成为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不朽之作。
《卧佛》| 吴健作品
在今日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这个天、地、佛、人、物和谐和美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憧憬的佛国世界、教
化人心的故事、人世间种种凡常的美好,从四壁一直铺满整个穹顶。镌刻在石壁间的,是信仰,是孜孜以求
的生命真义。
衣袂飘举的无数飞天,在天空中为佛供奉鲜花、香气、歌舞,千姿百态,优美动人,为我们描绘了神秘、浩渺、
悠远的神佛圣境和审美意境。敦煌带给人们的是神圣的佛境之美,灵性十足的物情之美和宁静敞亮的人生之美。
1935年秋天,塞纳河边小书摊上的一本《敦煌石窟图录》让留法画家常书鸿深感震惊,他万万没有想到, 1500
年前的敦煌就有足以和西方现代艺术相抗衡的美术作品。常书鸿恍然大悟:艺术不在巴黎,艺术在东方。敦煌的
艺术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
《敦煌石窟图录》
常书鸿鸿毅然回国,在沙漠中守望敦煌五十年。在常书鸿先生的感召下,一代代莫高窟人钻进冰冷的洞窟面壁临
摹,青灯孤影,甘守清贫,对中国美术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出现过哪些装饰图案?当时的中国人、外国人都穿戴什么衣服首饰?这些细节都被敦煌画工
完整忠实地记录下来了。莫高窟是庄严的佛国,也是花的世界、美的天堂。繁花似锦的敦煌图案盛开在洞窟
天顶和四壁,把塑像、经变画之外的所有空间都无缝隙覆盖了,窟内佛国人间各色人物的锦衣华服更是精彩纷呈,
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丰富的装饰艺术图典。
《都督夫人礼佛图》| 段文杰临摹作品
敦煌的色彩——大地一样永恒的色彩
上世纪80年代初,大批中国画家东渡日本学习岩彩画,但日本老师却说你们应该去敦煌学习,岩彩画的源头在中
国丝绸之路上。惊讶之余,中国留学生很快发现,日本最高美术学府课堂上使用的临摹本就是敦煌壁画。日本画
和敦煌壁画单纯、瑰丽而厚重的色彩都来自岩石,源于自然。因为使用了矿物颜料,敦煌壁画的大部分色彩得以
千年不变,至今鲜艳如初。
世界美术史发端于美丽的彩石。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将彩石研磨成粉,掺入胶水,在岩石、墙壁、陶器、洞窟中
绘制图画。化学颜料出现才不到二百年,在此之前,全世界都用矿物或植物颜料作画。莫高窟的开凿绵延一千多
年,色彩传承从未中断,这里留存着世界上最大的色彩图库,堪称活着的“色经”。这些源于自然的色彩,
和它所创造的灿烂艺术与大地山川一样永恒。
“丝路访古”——敦煌游学朝圣之旅
作为中国文化的自信高地,敦煌本身就是一座集智慧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于一体的创意设计之都。今年峰
汇团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敦煌的朝圣之路,在实地的学习考察中与敦煌博物馆进行深入的交流。
听塞外羌笛胡角马嘶,张骞李广俱往矣;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秦燧汉关今犹在。汉武帝当年开疆拓土,
在河西“据两关、设四郡”。四郡中最西边的就是敦煌,而两关就是玉门关、阳关。作为丝绸之路上保存最好、
类型最完整、规模足够大的关隘遗存,玉门关遗址见证了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
与长城防御制度。
玉门关遗址
站于玉门关眺望,黄沙千里、烽燧绵延,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的将士在这里浴血奋战,将丰功伟绩錾刻在这苍
茫之中。又有多少客商,随着声声驼铃在这里交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被传颂了千年,
于我们它不只是存活在西北苍凉地域上的一座城,一所关隘,而是边塞情怀里绵延千年的一个符号。而它的春意,
也早已超脱了时空,向我们走来。
敦煌四面八方都是惊心动魄的景色,沙漠、戈壁、黑石滩、雅丹魔鬼城……鸣沙山的风光是另一番美感,锋利的
山脊线在蓝天下随意延展,成排的骆驼在沙漠里缓缓穿行。曲行复曲行,月牙泉终现。远眺,如一绿宝石镶于金
毯,日光下熠熠生辉。
鸣沙山月牙泉
虽说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落在黄沙之中,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实为奇观。
鸣沙山的夜晚有些清冷,却有一种特别的美。当月华初上,星空像一个巨碗一样倒盖在头顶,耳边是遥远的风的
声音,星河如此灿烂璀璨,那是敦煌的光彩。
《星辰辉映 莫高窟》| 孙志军作品
敦煌文创首饰的启示:千年的敦煌其实很“潮”
在面向未来的设计思维中,敦煌文创对峰汇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不仅源源不断地为产品设计提供着素材与灵
感,更以自身的文化传承意义,为设计拓展了意义深远的人文价值。从去年深秋开始,峰汇的敦煌文创项目研发
已近一年的时间。在大家的见证下,峰汇迎来2020年最重要的项目:
“丝路秘境·探秘敦煌千年之美”正式揭幕。
在西陲敦煌洞窟里,先民用伟力、热力、活力、想象力创造的灿烂遗影让我们震撼不已。在这样一个人类信仰
与宇宙共振的巨大能量场,彩塑与壁画的纹饰、凝练的色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
了无限可借鉴的图像平台。
三兔共耳藻井 莫高窟第407窟
建筑装饰图案画,有平棋、藻井、龛楣、圆光、宝座、地毡、桌围、冠服和器物等。装饰花纹随时代变化而各异,
植物纹(包括藻井纹、莲荷纹、忍冬纹)、动物纹、云气纹、天象纹……这些都是《丝路秘境》首饰创作的活水
源头。
线描是中国绘画的基本艺术语言,也是敦煌壁画造型的主要手段。254窟的《舍身饲虎》,让我们感到它的线条
很飘逸很美。103窟东壁《维摩诘经变》中的维摩诘形象,就以力量充沛而又富于变化的线描,表现出维摩诘滔
滔雄辩的精神状态。
维摩诘经变 莫高窟第103窟
线描不仅仅是用以造型的技法,线描本身的力量、流动之美也表现着一种气韵、一种精神。要用线来描
绘出意趣绝非一日之功,峰汇研发团队在不断地琢磨敦煌壁画每一根线条的变化和内在结构比例中所蕴含的奥妙,
创作了一系列抽象意境的珠宝作品。每一根打磨出来的流线看起来或许平淡无奇,但在光线下才能发现其中微妙
的动态和层次。
宋代以后,水墨画成为了主流,形成了重墨轻色传统绘画技法理论,文人画过多地强调笔墨神韵,忽视对色彩的
运用,中国画开始大面积失色,由绚烂归于平淡,由热烈归于冷清,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重彩传统日渐式微。
从敦煌的色彩体系中间,我们可以重新找回民族色彩那个宝库的钥匙。到了大唐盛世,中国丹青艺术进入了
浓墨重彩的时代,敦煌画工仿佛无意中打翻了上帝的调色盘,五彩缤纷的矿物色获得了彻底解放,金碧辉煌的大
幅经变画,色彩浓烈奔放,线条酣畅淋漓,把中国美术推上了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峰。
药师经变局部 莫高窟第148窟
敦煌壁画壮美的人文艺术历史,让我们开始研究色彩与敦煌的关系,并带着这份思考将很多敦煌的色彩
元素融入《丝路秘境》的设计与创作。
敦煌壁画有一种特殊的质感,散发出一种久远的气息。这气息来自岩石、自然。我们在产品设计中运用了石青、
石绿、朱砂、土红、钴蓝等色彩,为了更贴近壁画的色彩,我们还采用了绿松石、青金石、彩贝、小叶紫檀等镶
嵌,用天然釉彩烧制美轮美奂的高温珐琅,并付出巨大心血对渐变低温珐琅做了大量的研发、调配,使设计尽显
色彩之美。
另外,《丝路秘境》的产品还会采用撞色,色彩在设计不断地迭代。当产品的色彩映入眼帘,你会觉得他们是那么的和谐出现在这个空间里面,它有敦煌色彩包容奔放的气息,它没有障碍。
坚定文化自信——往事尘封,但传奇永远不会消失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
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历史的真相往往需要来自物本身的陈述,为了展示这些迷人的历史细节,峰汇团队以《丝路秘境》为载体,挖掘
出敦煌背后奇妙的历史故事,把每一件敦煌文创珠宝编织成一个场景、一束光芒、一段影像、一个故事,
向所有消费者娓娓道来。人们在佩戴它的同时,可了解到它背后手工艺人的辛勤劳作,以及它在历史发展中所
沉淀下的人文价值。
峰汇《丝路秘境》主题展厅
《洛神赋》里写神女,文中提了一句:“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借着曹植的眼睛看去,洛神身上闪耀
的,不只是首饰的光辉,更是神性和美德。带着中国文化印记的首饰总有着一种隽永的道德审美追求,峰汇
对首饰创作也一直有着这样的执著与神往。
在未来,我们将会继续把所领悟到的敦煌艺术之美、历史之美、技艺极致之美,和大家一起分享,借首饰设计的
力量敬天、爱人。